高尔基写了哪些作品
1、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
2、虽然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未能承继父业,而是分家分去高尔基外祖父部分财产,但外祖父母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
3、高尔基(1868―1936年)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母亲》和《童年》)前苏联的一位作家。众所周知的作品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经典大作《母亲》、另外还有部长篇《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5、高尔基童年时期,可以上学读书,也大量接触了底层民众。
6、第一种会想:为什么他过得那么好?这种人会暗中观察那个人的一言一行并努力像他看齐,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搏得了像那个人的生活。
7、书,要算要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高尔基
8、高尔基的作品: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
9、高尔基另外几句关于书籍的名言:
10、这不是高尔基的哪部作品,是高尔基说的一句名言。
11、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2、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13、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14、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15、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因祸得福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说话算数?”“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非常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吼退老板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的时间读书。店老板不允许他读书,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才能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16、高尔基全名是: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
17、《母亲》(1906)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
18、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19、从1931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20、后来高尔基外祖父大笔放贷因借款人破产而损失,家道中落。
21、外祖父母对高尔基影响很深,外祖父出身贫苦,年轻时做过多种苦工,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来从业印染致富,成为所在城市印染行会会长,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22、答: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МаксимовичПешков)(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小说:《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2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4、高尔基以《海燕之歌》(1901)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笼罩,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
25、高尔基十岁时,外祖父要高尔基开始干活谋生。
26、后来除短期随母亲和继父在外地居住外,童年时期主要在外祖父母家度过。
27、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拓展资料:生平经历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高尔基四岁丧父,被母亲带回外祖父母家。
28、《底层》(1902)是最能代表高尔基戏剧风格的剧作之一。剧本描写城市下等旅店中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
29、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作者用的语言很直白,但寓意却很深刻。第一个感触是:人绝对不能嫉妒别人,要懂得像别人学习。在故事中,人们看见别人生活舒适的表现主要分为两种:
30、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